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技术支持
【营造课堂】从史书里走出来的山水园林——韩城文史公园营造之规划设计篇(上)
上传更新:2018-05-11

前言

韩城素有“文史之乡”的美誉,它不仅是黄河边的一颗明珠,更是史圣——司马迁的故乡。一部《史记》成就了司马迁,史圣的祠墓也像一座丰碑,历经千百年沧桑而愈显雄伟。司马迁祠墓依山而建。过芝秀古桥,进入汉太史司马迁祠,穿过古牌坊便是石条铺的司马古驿道。凹凸不平的石道印,记载着千余年来仰慕者、攀登者的足迹。

《史记》是中国文人心目中高山仰止的巨著,司马迁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楷模,他树起了文人立世的脊梁,照亮千古。书为绝唱,人亦为绝唱,人文园林追慕先贤,也倾力营造一个从史书里走出来的山水园林。

澽水河是连接韩城古城景区和司马迁祠景区的重要景观连接轴。为实现国家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文化旅游休闲产业,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韩城经济新的增长极,2014年,韩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澽水河生态建设项目,先启动澽水河生态景观项目第一单元工程(定名为国家文史公园)。




2设计范围

国家文史公园东至澽滨西路,西至汉唐南路,南至司马迁广场,北至西少路,总面积约3200

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分析图






3


场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

3.1 自然条件

韩城地处陕西省东北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暖温带半干旱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较多。但雨量不均,多集中于7~9月。春夏季易发生干旱,夏季阵雨多、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国家文史公园现状的空间格局是以司马迁祠为核心,以澽水河、芝水河为纽带,以周边土塬为景观背景


澽水河湿地景观



西禹高速


周边土塬

黄河现貌


“一心”:司马迁祠。

“一城”:指芝川镇区。

“两水”:以澽水河为轴,两侧以藕、芦苇、荷花等为主。下游多为黄河滩地,于司马迁祠南部汇入黄河,属于雨源性河流。以芝水河为纽带,联系司马迁景区与镇区,文化底蕴深厚。

“三塬”: 东、西、南侧均为土塬地貌,沿三边塬面是层峦叠嶂的远山生态廊道。

基地现场相对平坦,以低洼地、鱼塘为主,有一些水湿生植物如芦苇、荷花等,低洼地外与澽水河间有部分杨树林

文史公园现场周边


3.2 人文条件:独特的历史名片——司马迁

“史家出龙门,宦学游天下,承父业写史,直言受宫刑,忍辱著史记,无韵离骚传后世。”司马迁为古今中外史家之典范,联合国公认“世界历史之父”。《史记》为中国文化史上难以超越的丰碑: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也是中华文明记录延续之史。

3.3  独特的历史名片——黄河龙门

传说的鲤鱼跳龙门之处,是激励古代读书人的重要精神图腾。《三秦记》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司马迁祠

黄河龙门


3.4  独特的历史名片——韩城古城、党家村

韩城古城始建于隋唐,至今有1300余年历史。为国家4A级景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少数几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之一。古城主要以元、明、清建筑风格为主要特征,一条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古民居,风貌古色古香,格局保护完好,城内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及一大批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和店铺,有县署、谯楼、尊经阁、龙门书院、城隍庙、庆善寺、五楼五营、园觉寺、乐楼以及大小庙宇数十座。琉璃彩饰,金碧辉煌,重檐叠屋,结构严谨。古城周围有密集的寨堡群,素有“环城十八寨”之称,是古城第一道外围防线。这些寨堡相对独立又遥相呼应,直接形成寨堡拱卫城池之势,形成了韩城特色的城寨格局。现存有赳赳寨、安居寨、赵家寨、庙后寨、城古寨。

党家村在韩城市东北9公里,东自泌阳堡,西至西坊塬边,南起南塬崖畔,北到泌阳堡北城墙50米处,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党家村的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走进党家村,那古老的石砌巷道,那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高大门楼,那考究的上马石,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华美的节孝碑与布局合理的四合院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日的兴盛与辉煌。


韩城古城





4


设计思想

相传,秦始皇想求长生不老之药,曾多次派人到东海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岛寻求仙草。

汉武帝信仰道教,因此借鉴了秦始皇到东海三岛求仙草的思想,运用到他的宫苑建设中。汉武帝在建建章宫时造池堆山,在宫城北部设太液池,池中筑三神山。《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文史公园鸟瞰


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从汉司马迁时代一脉传承至今。文史公园的设计思想从时空两个方面要反映其特色,即充分利用其原有场地为大面积低洼湿地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开辟大面积的水面,为造园形成基本的水体骨架空间。同时,根据场地的历史特征,反映司马迁时代的中国造园思想,根据汉武帝的宫苑一池三岛的布局来构成文史公园的空间骨架

同时,吸取西湖风景园林以及中国传统优秀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布局特点中的精粹,来营造“北雄南秀”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山水园林。


文史公园鸟瞰





5


空间格局和定位目标

沿袭自然山水园林的布局手法,突出史记文化、澽水河文化、黄河文化,以司马追风阁为坐标统领整个园区,以一湖一堤两溪三岛十景十二园为基本框架,依托传统文化为内涵的意境表现,现代生态材料、新材料的运用,最终表现出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雄阔壮美的“国家文史公园”,使国家文史公园可赏、可思、可学,可游。

诗一般的意境,新文人画式的园林,每个小景都有古文化的意境渗入其中,延续简洁传统的风格特点,尽可能利用土、石、木等自然环境材料,让整个园区成为具有传统园林文化底蕴的现代风景园林。




6景观结构布局

一湖:司马湖。

一堤:柳堤映翠。

两溪:芙蓉溪、桃花溪。

三岛:蓬莱霁雪、琼岛揽月、瀛洲观荷。

十景:芝川古渡、疏影照梅、司马追风阁、桃源花溪、瀛洲观荷、柳堤映翠、琼岛揽月、蓬莱霁雪、澽水观鱼、枫林啼莺。                      

十景分析图

十二园:玉兰园、海棠园、樱花园、桃花园、丁香园、绣球园、月季园、紫薇园、石榴园、松石园、牡丹园、梅园
十二名花园


未完待续,请看下篇。


下一篇:抱歉暂无数据